子曰:“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。然而令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,两千多年之后,一个名叫于丹的女子竟与他结下不解之缘,而这个于丹,对大众将他解读成朴素圣贤,在电视屏幕与立言著述中强调对生命的体验感悟,并使他的《论语》成为普世的“心灵鸡汤”。
于丹:风来疏竹,雁照寒潭
于丹何许人也?除了一系列醒目的头衔: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,影视学博士,硕士生导师,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,中央电视台多档王牌节目策划人,这个忙碌的女子,一直为人师表,教书育人,做着她认为的“具有幸福感”的人。
自亮相央视“百家讲坛”以来,于丹的名字已经替代了“超女”、“易中天”,网络电视,学界坊间纷纷啧啧叹其“开口万言,闭口成理”的个人才华。与其他男性学者的刚健狷狂不同,于丹则以她的端庄温柔俘获了大众之心,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,以白话诠释经典,讲述自己从《论语》中的获得的为人处事之道。
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,回归原点
《论语》这个被独尊的儒术,曾一度被现代人认为是过时的,有时甚至跟道、跟士并称,被斥为儒教。而于丹恰恰选择这个曾让历代书生皓首穷经的儒学,进而“以身体之,以血验之”。对此4岁就开始读《论语》的于丹这样解释:“在我们几千年文化中,《论语》其实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,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,而我所做的,就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、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,回到最初的原点。”
于丹把《论语》分成“人生之道”、“心灵之道”等七个部分,在讲述心得的同时,串进去很多精秒的哲理故事,把它还原成每个人心中的朴素真理。“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,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,他能穿过千年尘埃,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”。
一个人可能没有读过某部经典,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涉足生活,一个成年人一定会遭遇到很多的困惑,很多的考验,于丹认为朴素的真理从来不是从外部灌输给人,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内心感悟到的,她正是把自己的这种普通人都能接受的感悟表达出来。“《论语》是圣人的书,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”。正所谓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,智者不惑。
我做的不是学术解读,而是大众传播
对于于丹所讲《论语》,评论一直偏向两极化:有人认为她将《论语》讲解得深入浅出,富有生活气息。也有人认为专业化不够,甚至有穿凿附会之嫌。对此,在大学教了十几年古典文学的于丹坦言,大学的讲法肯定和“百家讲坛”不同,大学是一种学理的讲法,讲究严谨的考据,学术的系统,思想的深远。“如果在大学这么讲《论语》,那就是渎职”。而“百家讲坛”不一样,需用另一种讲法,也即传播的讲法,感悟的讲法,心得的讲法。
“百家讲坛”对于所有的讲者有一个要求,要让15岁的中学生愿意听,而且还要听得有兴趣,这个要求是符合大众传媒定位的。因此于丹从一开始就不追求学问上的深刻,而是使用一种放散性的,关乎人们生活自身的讲法。加之《论语》是一种语录体的哲理,跟《三国》、《明史》不同的是它缺少情节,要让人们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很近,就要把《论语》当作一种生活方式,而不是学术内容。于丹所做的,不是在阐释《论语》的内涵,而是在拓展它的外延。所谓话不远人,因此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,又以感性的方式,并且借助她所熟悉的传播学,把它稀释成了当今的故事。
“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问题,把它说出来,在《论语》中找到一种朴素的化解方式,让人们的生活更自信,提升大家的幸福感,这就是我讲《<论语>心得》的目的。”
爱庄子甚于爱孔子
有人称于丹为“美女学者”、“女易中天”、“电视学者”,而于丹却更愿意被称为一个有“幸福感”的人。生活中的于丹超然洒脱,率意而为,因为特别爱玩,还曾担任北师大“玩委会主任”。身为人师后,还旧性不改,带学生去公园,玩得最疯、爬到树梢上的那个肯定是她。对此,于丹有其“冠冕堂皇”的理由:“我们要破万卷书,行万里路,破万卷书易的,而行万里路难也”。所以一有空闲,于丹就“行万里路去也”,享受北方的大漠孤烟,南方的小桥流水。而安静时,她喜欢品绿茶,唱昆曲,喜欢看雨后初晴乌云散去突然爆出的一线阳光。
虽然讲的是《论语》,写的是论语心得,但其实打心眼里,她更喜欢的是庄子。“孔子在我心里是个儒雅长者,而庄子则是一位插了翅膀的仙人”于丹说,“在人前我假装儒家,其实内心很道家。”
《菜根谭》讲到,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,雁照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,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。”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,甚至必须处理,当然也必须穿越,事情来了,用心去做,最短时间内做完,事情过去了,心里还是一片海阔天空。而此时的于丹,大概也是这个状态。
这篇专访是年前在LG的协助下完成的,参阅了很多资料,因为根本没有采访,但比较其他无米还得下炊\完全靠个人臆想发挥的人物专访而言,实在好的不能再好。看,做名人就是好,起码对我们来说,省却了很多麻烦。